 |
《霸王與貴妃》─民樂戲曲交輝映 日期︰2019年10月7日(星期一) 時間︰晚上7:45 地點︰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
宏光國樂團成立於1962年,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業餘中樂團體,歷年來與眾多享負盛名的音樂家合作無間。同時,宏光國樂團亦是香港最早參與交響粵曲演出的本地業餘中樂團體。 是次樂團邀請嚴觀發先生作客席指揮,演繹其編制的交響粵曲,盡顯嚴氏民樂與粵曲的全才。其中《鄧世昌》描寫鄧世昌魂歸故里, 在妻子夢中訴說殉國故事;《新霸王別姬》採用甚多悅耳動聽的民樂素材, 計有十面埋伏、塞上曲、落葉搖情弄、夜深沉、絲絲淚等, 堪稱新派粵曲的典範。兩者都氣勢磅礡、盪氣迴腸,配以中樂隊多聲部的演奏,由黃偉坤先生、李翠翠小姐、宋洪波先生、林穎施小姐等名伶演唱,演出效果自是不凡。 另外,由盧亮輝先生撰寫的《貴妃情》,泣訴楊貴妃「天長地久有時盡, 此恨綿綿無絕期」的慨嘆,將會是香港首演的曲目, 配合由原演奏者、高雄市國樂團首席、胡琴演奏家彭苙榳小姐專程從台灣來港演出, 實為香港樂迷的幸事。 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的吹管能手-陳志偉先生,亦會分別以短筒及嗩吶演奏兩首樂曲《昭君怨》及《社慶》,為觀眾帶來“昭君出塞”的悲淒故事,以及嗩吶與樂隊對奏的熱烈歡慶場面。 與此同時,本團駐團指揮馬太初先生和羅澤霖先生將分別指揮《社慶》和《閙花燈》,加上彈撥小組負責演出的《喜悅》,藉以與大師交流,節目內容豐富,實在不容錯失。
(貴妃情的由來) 《貴妃情》是著名作曲家盧亮輝先生於 1995 年受台北市立國樂團之邀,取材於中國唐代楊貴妃的歷史故事所寫成之二胡協奏曲。此曲於同年 6 月,由台北市立國樂團舉辦演出的「四大美人」協奏曲專場音樂會中由彭苙榳 小姐首演。 這首二胡協奏曲是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《長恨歌》為依據,以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創作的,表現楊貴妃對愛情的堅貞相對生離死別的哀傷心情。樂曲以楊貴妃的音樂形象為主線,描述了「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宮粉黛無顏色」,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楊貴妃魂斷馬嵬坡的歷史悲劇。全曲共分四段,第一段︰ 清涼淡薄,風聲蕭索;貴妃泣訴,悲切斷腸。第二段︰ 昔日榮華,伴君春遊;仙樂風飄,緩歌慢舞。第三段︰ 安史之亂,戰火煙塵;嬌啼婉轉,馬前慘死。第四段︰ 黃土散漫,悲泣淚垂;思念深情,比翼雙飛。 原奏者彭苙榳小姐為現任高雄市國樂團首席,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、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。彭氏乃台中豐原市人,自幼即開始學習鋼琴、小提琴等樂器。就讀台中豐東國中時開始接觸二胡,由林秀琴、蔡玟玲、曾德森、范崇毓等老師啟蒙。就讀國立藝專時(台灣藝術大學前身)先後師承楊秉忠、董榕森、林昱廷老師主修二胡,在校期間曾獲「金琴獎」二胡比賽第二名。1989年舉行畢業獨奏會,同年考入高雄市國樂團,擔任二胡演奏員,開始職業演奏及教學生涯。 是次彭苙榳小姐獲宏光國樂團的邀請專程從台灣來港演出, 由嚴觀發先生指揮 ,為本港帶來最古早風味的《貴妃情》,重現一代美人傳奇而悲淒的一生,實在機會難逢。
(短筒的樂器特色及昭君怨的賞析) 短筒,吹奏樂器,又叫“短管”、“短喉管”,俗稱“六寸半”。它是在北方管子的基礎上易制而成的,自成“廣東喉管”一格,明代在廣東民間已甚流行,時稱“師姑管”。是粵劇音樂中較古老而又有特色的主要吹奏樂器。短筒為竹管所制,長約20釐米,構造基本與長筒相同,但形制比長筒較為短小。筒音為e,音域可達一個半八度。短筒音色高亢嘹亮、熱情、粗獷,類似人聲而別具一格,與粵劇唱腔相配,十分協調。短筒善於表現雄壯、激昂的氣氛。是“硬弓組合”的主要樂器之一。 廣東漢樂《昭君怨》通過描述王昭君對命運的悲傷怨恨,表達了人們對昭君出塞的同情和感慨。在人們的想像中,把這樣一位漢族美女送到荒野受苦,哀怨必然伴隨她的一生。用一首樂曲來描述一個人一生的命運,其情緒變化是很難表達的。《昭君怨》樂曲抓住了昭君人生的重大轉折點,記述了昭君出塞的全過程,當中包括了悲切哭喊,叫天天不應、叫地地不靈的悲憤和絕望。整個哭喊過程經過爆發悲鳴、哭喊哭訴到低吟低泣,由強至弱,最後又回到無力無助的自言自語、自聽自訴。樂曲以沉重而緩慢的馬蹄節奏貫穿始終,整首樂曲就是馬蹄聲與王氏哀怨哭聲的結合。 故事過程儘管是悲傷淒切,但其音樂意境是靜雅優美的。王昭君與貂蟬、西施、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,是次宏光國樂團音樂會,將由俊逸不凡的年青音樂家陳志偉先生以短筒演繹昭君出塞的過程,其演出水準在廣東堪稱一絕,實在不容有失。 10月7日(星期一) 晚上7:45 ,就讓我們一同置身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,《霸王與貴妃》─民樂戲曲交輝映音樂會,細味箇中情味吧!
|